当前位置:首页 » 共建共治共享 - 第1页

11月26日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解读(上)(中)(下)

发布 : 好学习 | 分类 : 学习 | 评论 : 0 | 浏览 : 1152次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解读(上)(中)(下)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解读(上)1.正确判断《〈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这篇未完成的手稿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03年,卡尔·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第21卷上。 2.正确判断《〈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科学价值在于它勾画出《资本论》的总蓝图,为《资本论》的创作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3.正确判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第一部分中,提出了生产的社会历史性质。 4.B单选马克思认为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是()的环节。A相互独立B辩证统一C相互制约D因果关联 5.AB多选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A劳动二重性学说B剩余价值理论C劳动三重性学说D劳动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11月26日

做好互联网+基层党务工作(上)(下)

发布 : 好学习 | 分类 :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 评论 : 0 | 浏览 : 130次
做好互联网+基层党务工作(上)(下)

做好互联网+基层党务工作(上)1.正确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社会多样化发展使人们思想多元化、复杂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必然增加党内统一思想的难度。 2.正确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每个党员都编入一个党组织进行管理,也有严明的组织纪律规定,但就全党来说,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干部难以受到监督,队伍管理缺位、不到位情况不是个别。 3.A单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  )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A从严治党B从严治国C共同奋斗D自我创新 4.B单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

11月26日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上)(中)(下)

发布 : 好学习 | 分类 : 全面深化改革 | 评论 : 0 | 浏览 : 103次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上)(中)(下)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上)1.正确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2.正确判断习近平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3.正确判断习近平指出,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每年办一些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C单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继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A提高B优化C完善D加强 5.D单选习近平指出,基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

11月26日

坚持党建引领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上)(下)

发布 : 好学习 | 分类 : 党的建设 | 评论 : 0 | 浏览 : 99次
坚持党建引领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上)(下)

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上)1.正确判断我们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2.正确判断利益结构分化与阶层需求变化导致利益协调难度的加大。 3.B单选四大主体联动,才能形成改革发展合力,其中,干部敢为是()。A风气B关键C前提D根本 4.C单选四大主体联动,才能形成改革发展合力,其中,地方敢闯是()。A风气B关键C前提D根本 5.ABCD多选发展各种形式的民主议事,要做到()。A多协商B早协商C真协商D善协商 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下)1.正确判断当前,要以高质量党建保障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2.正确判断当前,要加强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落地,为改革创新者担当

09月10日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上)(下)

发布 : 好学习 | 分类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 评论 : 0 | 浏览 : 4766次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上)(下)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上)1.正确判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正确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 3.B单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A核心B本质C第一D主要 4.C单选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考察时强调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A天津B江苏C上海D山东 5.ABC多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07月15日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

发布 : 好学习 | 分类 : 学习 | 评论 : 0 | 浏览 : 9339次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1.正确判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制度上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2.正确判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97年提出了一份名为“治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 3.正确判断费孝通认为,政治绝不能只在自上而下的单轨上运行。 4.B单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A因势利导B因地制宜C

07月15日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新时代社会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上)(下)

发布 : 好学习 | 分类 : 学习 | 评论 : 0 | 浏览 : 8930次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新时代社会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上)(下)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新时代社会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上)(下)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新时代社会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上)1.正确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正确判断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B单选()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A协调理念B共享理念C创新理念D绿色理念 4.C单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A市场经济B公有制C共同富裕D改革开放 5.ABCD多选共享发展的理念可以概括为()。A全民共享B全面共享C共建共享D渐进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新时代社会

07月15日

超大城市空间和交通治理(上)(下)

发布 : 好学习 | 分类 : 学习 | 评论 : 0 | 浏览 : 11303次
超大城市空间和交通治理(上)(下)

超大城市空间和交通治理(上)(下)超大城市空间和交通治理(上)1.正确判断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有7个超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 2.正确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 3.C单选交通结构是指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城市不同交通方式所承担的(),可以反映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交通出行需求的特点,以及各种交通方式的功能与地位。A交通工具数量B交通工具种类C交通量比例D高峰小时交通量 4.A单选大城市、超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出路是建立以()为主导的公共交通体系。A轨道交通B常规公交C自行车D电动车 5.ABC

07月15日

有韧性的社区构建:理解我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上)(下)

发布 : 好学习 | 分类 : 学习 | 评论 : 0 | 浏览 : 9460次
有韧性的社区构建:理解我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上)(下)

有韧性的社区构建:理解我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上)(下) 有韧性的社区构建:理解我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上)1.正确判断生态意义上的韧性,前提是将风险或危机演化看作是社会演化过程的一种状态,对人们生活情景的关怀以及趋势判断,增强组织(有机体)对外部环境的体验、识别与认识,组织主体或网络对外部的共同认知能力。 2.正确判断组织意义上的韧性,是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将对突发、风险、危机的认识作为组织学习、认识和应对的过程,强调选择组织网络形式,通过制度建设、激励兼容和有意识的集体行动,共同面对日趋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社会形态。 3.正确判断城市治理、韧性治理强调的是对城市不确定性、风险与复杂挑战的回应与适应。 4.C单选习近平指出,()

07月15日

以党建引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创新(上)(下)

发布 : 好学习 | 分类 : 学习 | 评论 : 0 | 浏览 : 13112次
以党建引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创新(上)(下)

以党建引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创新(上)(下)以党建引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创新(上)1.正确判断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2.正确判断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3.A单选超大城市基层社会的“风险进入易发期、多发期”,体现出风险因素的()。A多B杂C聚D变 4.B单选超大城市基层社会的“风险相互交织形成综合体”,体现出风险因素的()。A多B杂C聚D变 5.BCD多选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A业余生活B衣食住行C生老病死D安居乐业 以党建引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创新(下)1.正确判断引领基层治理主体各司其职,要将党建引

鲁公网安备37132302000331

鲁ICP备20000815号-1